首页>人物>正文

教师节系列报道⑩ 从语文老师到茶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工匠,而不是工人

2017年09月06日 14:32 新闻中心 已有838次阅读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编者按:感悟身边榜样精神力量、传递郑州教育系统正能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郑州教育信息网将镜头聚焦这一群可爱的教师群体,去发现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去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她说,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首先自己得有“工匠精神”,先要做好一个“工匠”,才能培养更多的“工匠”……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市财贸学校教师杨丽丽的工作生活。  

杨丽丽老师的茶艺表演

杨丽丽老师在指导学生

指导学生练习长嘴壶茶艺

和学生边喝茶边聊天

杨丽丽老师的“慢”生活状态

杨丽丽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杨丽丽老师供图)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享受;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种态度。为了真正了解一款茶品,她一个星期不眠不休,苦心孤诣;为了准确品出同类茶汤之间的细微差别,她常常喝到自己恶心呕吐;为了精确感知沏茶用水的温度,她的手被烫伤了一次又一次。她说,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首先自己得有“工匠精神”,先要做好一个“工匠”,才能培养更多的“工匠”。

  从一名语文老师到一名专业茶艺教师,她换的不仅仅是专业

  1998年6月,杨丽丽毕业后,就来到了郑州市财贸学校工作。由于大学时所修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到校后就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11年,由于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这门课程,但当时学校并没有对口的专业老师,杨丽丽老师自告奋勇地接下了这门课。提起当时的情景,杨丽丽老师还觉得颇有意味,她说:“估计是学中文的缘故吧,我特别向往古人那种‘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的淡泊和静雅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读过《红楼梦》等经典书籍中对品茶、吃茶的描写后,对茶艺更是充满了兴趣。”于是,她开始慢慢接近茶和茶文化,从在校时查看相关书籍,到毕业后经常参加社会上一些茶艺培训班,学得越深,愈见明晰,杨丽丽对茶也爱的愈加的深刻,甚至达到“痴迷”的境地。

  从一名语文老师,到一名专业的茶艺教师。杨丽丽觉得,这不仅仅是教学工作的变更,更是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的一种变更。她说,每次走进茶艺室,心情就不由自主的开始放松。现在的她,每天都离不开茶,闲暇时品一杯;看书时,吃一盏。她说,迈进专业的门槛,才知道,原来茶可以这么美,而中国的茶文化是如此的灿若星辰。

  谈及中国的茶文化,杨丽丽更是“如数家珍”。她说,不管是哪个朝代的茶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从陆羽的《茶经》到欧阳修的“茶为物之至精”,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茶有独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和文化发展到现在,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不断传承。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对茶艺有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表演,对此,杨丽丽则认为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艺术观赏性的最佳途径。她说,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其实质是一门茶叶冲泡艺术,衡量茶艺表演成功与否,除了程式编排、文化内涵等诸多因素外,与冲泡出来的茶品质量也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它并不是华而不实的形式,它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茶艺表演在形式美、动作美、结构美、环境美之外,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神韵美。

  从“小白”走向“专业”,她品味了百态“茶”生

  有人说,最幸福的事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虽然从骨子里喜欢着茶艺,但真正开始教授这门课程,杨丽丽还是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茶艺不同于语文,语文课更多的是文化知识的教授,重在人文素养和情感的培养与感化,上课和学生更多的是语言和情感交流。而茶艺则更多倾向于技能的传授,对老师的肢体动作有极高的要求,老师讲解、示范的动作必须规范和精准。有时候,为了练好一个动作,她就一遍遍的反复练习,直到自己的胳膊麻了,身体支撑不住了;为了品味出茶汤的最佳状态,她一杯一杯的喝,喝到胃痛,吃不下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规范动作,杨丽丽老师就一遍遍地为同学们做泡茶示范,沸腾的水,烙手的茶具,定格的姿势,很是煎熬。“即使这样,也要面带微笑,向学生一遍遍示范专业的技术,展示专业的美感。”对于她来说,烫伤、起泡、脱皮,就是家常便饭。

  “水乃茶之母”,不同的茶叶要求冲泡水温也不同,为了感知最适合的温度,杨丽丽就反复用手贴在在不同茶器的外表试温,然后再一遍遍试验、记录,最后变成实战经验和技能。“比如,绿茶合适的温度在85度左右,但品种不同,存放时间不同,所用器皿不同,要求的温度又有差异,这个‘左右’的阈值,没法精准量化和界定,更不可能拿温度计去计量水的温度,只能一遍遍感受,一遍遍试验,一遍遍尝试,一遍遍记录。”杨丽丽说,这些没有窍门,就是一个字——“练”。利用课后和节假日的每一点时间学习、进修、练习。而这个“练”,也包括学生的练习。课堂上,学生们都拿杨丽丽老师当“标杆”,也拿她当“评茶员”,每泡好一杯,就端过去让她尝一尝,“初学的孩子们泡出来的茶,有苦涩不堪的,有茶水分离的,种种滋味,真的是‘茶生百态’。”但她总是面带笑容,一遍遍地品尝,一遍遍地纠正指导,不断鼓励学生,“一堂课下来,能喝个四五十杯。不过,我甘当学生的‘小白鼠’。”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杨丽丽老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参加培训,逐渐的从当初的“小白”到今天的专业技能老师。这个过程中,她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去年,杨丽丽老师参加了评茶员考核。考核时,不仅要求品出六大类基础茶类,而且还要求准确无误地品出每一大类的不同品种。比如说,广东乌龙茶,一要把它从其他乌龙茶中区分开来,二要品出是广东乌龙中的哪个品种。关键是,广东乌龙品类众多,单是凤凰单枞按花香就可分为:桂花香、蜜兰香、芝兰香、玉兰香、米兰香、黄枝香、杏仁香、肉桂香、柚子香、茉莉花香等十多种,要把这些细微的香和差异品出来,太难了!没办法,喝!一杯杯,一遍遍,一天天地喝,乌龙茶里的碱类物质对胃和脑神经有一定的刺激,轻酌慢饮是一种享受,而这样大量地喝就是一种折磨了。杨丽丽说,“喝到后来,胃疼,吃不下饭,呕吐,走个路胃里的茶水都在跟着晃荡,晚上眼睛怎么都睡不着。在品鉴武夷岩茶肉桂时,为了记住肉桂的香气和滋味,我下课后跑到超时里,买了一包桂皮,每天干嚼,泡水喝,煮水喝,那个味儿真是太刺激了,一直到现在,闻见家里炖汤的大料味就想吐。”当然,过程是艰辛的,收获也是满满的,最后,杨丽丽顺利考取了茶艺技师证和中级评茶员证。

  从女生到男生,她想让每个孩子都爱上茶艺

  茶艺学习,对于老师来说,难!对于学生来说,更难!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的了解茶、爱上茶艺,杨丽丽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时,她分四步进行:认知、兴趣、荣誉、技能。首先,通过课堂理论和实操让学生对茶艺有所认知,了解茶和中国的茶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兴趣浓厚的学生挑选进茶艺队,每天进行强化训练,并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让他们明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家的责任和骄傲;平时带他们参加一些比赛和活动,培养他们的荣誉感,使他们把学习茶艺的动机更加内化,从而自觉自愿地做一个茶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最后,强化技能训练,让茶艺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成为学生实习、就业的本领,成为他快乐生活的内驱力。

  很多男生觉得茶艺太“女性化”,虽然自身对茶艺很感兴趣,但碍于面子或者自尊不愿意去学习,为此,针对男生,郑州市财贸学校专门设置了“长嘴壶茶艺”课程。从最开始的没有男生参与,到后来的一个、两个,直到后来,财贸学校的长嘴壶已成为一张“名片”,独具特色。最终,通过她的努力,学校的茶艺专业愈加出色。在今年五月举行的郑州市职业教育宣传展示周上,郑州财贸学校的学生用一把长嘴壶“惊艳”了全场;她的学生将“长嘴壶茶艺”带到国外,让这门独特的技艺走出国门,迈入国际视野。

  杨丽丽老师说,茶艺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跨越了哲学、美学、文学、民俗及文化艺术等门类,融汇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综合了插花、音乐、陶瓷、书画、装饰、建筑、演等领域。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技能,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逐渐探索和了解的过程,也是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谈起这些,杨丽丽老师满是自豪,“你看我们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茶修之后,书卷气更浓厚了,情商更高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和生活态度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我想让大家都了解茶艺,感受到茶文化的美,这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要求,更像是一种使命。”

  我们要做的是工匠,而不是工人

  为了提升自己,2016年暑假,杨丽丽曾去北京学习了两个月。两个月的学习对她的触动很深,她说:“当时,我们的好几门核心课程授课的都是重金请来日本茶艺老师,而其他几个资质稍高中国茶艺老师也动辄言曰,‘师从日本茶道大师某某人’。”面对此情此景,培训课上,一位满头白发客居台湾几十年的福建籍茶学教授,热泪盈眶地说:“我很痛心,茶和茶文化源自于中国,但现在传承和发展最好的是日本,为什么?因为我们缺乏日本人的‘工匠精神’!”这句话对杨丽丽的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她说,“从那以后,每每站到课堂上,她的眼前都会闪现出那满头的白发,从那以后,每每上课,我都会告诫自己和学生,我们要做工匠,而不是工人。”

  对于“工匠精神”,杨丽丽有自己的看法,她说,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随着现代科技时代,‘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杨丽丽说,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首先自己得有“工匠精神”,先要做好一个“工匠”,才能培养更多的“工匠”。

  “我觉得自己距离‘工匠’还很遥远,但是,‘工匠精神’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学习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仍是一个‘在门口’张望的人,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应该加快自己的脚步,执着向前。”

  笔者手记:采访的时候,杨丽丽老师不断地说,自己离“工匠”还很远,只是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她说,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世外桃源”,但却可以在自己的心里“修篱种菊”。茶,对她来说,就是那片“世外桃源”,她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让这里桃李成蹊。

图/文: 王佳莉 责编:孙宏伟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关于我们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 | 教育网站导航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