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国语学校学子李嘉宸获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2022年08月04日 17:56 新闻中心 已有574次阅读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1线上决赛

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线上决赛

2工作人员在网上监考

工作人员在网上监考

3决赛选手在写作

决赛选手在写作

4评委在评审

评委评审

李嘉宸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李嘉宸同学

近日,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组委会公布全国总决赛评奖结果,经过初赛70多万份来稿筛选,决赛2000余所学校5900多名选手的线上角逐,经过大赛组委会联合专家的三轮打分与讨论、公示,最终确定了本届大赛的决赛获奖名单。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李嘉宸同学荣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高二(6)班杨睿晗同学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2021年9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举办的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正式启动,得到了全国各地中学师生的热情参与和支持,总计有29个省市的两千多所学校77万余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人数再创新高。

初赛采用网上投稿方式,不限制写作题材和文体。根据今年初赛规模较大的情况,大赛组委会进一步加强了初赛评委的力量,聘请了上百位专家名师,对不同省份的稿件进行交叉复评终审。并成立了大赛监察委员会,负责监督相关工作环节,对评审结果进行审核、复议,保证了评审的公平、公正。

初赛阶段,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李嘉宸、高二(6)班杨睿晗两位同学荣获省级一等奖,获得参与决赛资格。高二(4)班苏可欣、高二(5)班王乐怡、高二(14)班李嘉芮三位同学荣获省级二等奖;高一(5)班务钰佳、高一(9)班丁闻玥、高二(5)班朱梓萱、高二(9)班徐靖智、高二(10)班刘晓晴五位同学荣获省级三等奖。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届全国总决赛采取了线上写作的形式,命题限时写作,于2月27日、4月17日分两场进行。两场决赛共有5900多名选手参加。为保证决赛工作的顺利进行,组委会采用了专业的线上考试系统。

本届大赛决赛命题体现了一贯的写作理念与思路,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呼应时代精神潮流;突出文学表达手法,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第一场决赛题目以此为话题,着力引导参赛选手结合历代贤哲、伟人对年轻人的期待,思考在当今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以“我准备好了”为题进行写作。同时,大赛坚持生活化写作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侧重考察参赛者的生活感悟能力、思辨能力、情景再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于此,第二场决赛命制了两个题目:一个题目以东晋著名音乐家桓伊“每闻清歌,辄唤奈何”的轶事为背景,让学生书写自己在生活中对艺术作品、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与感动,或者记叙生活中那些灵犀相通、情感默契的人和事;另一个题目则是以“钥匙”为题写作,选手既可以采用转喻的手法写自己生活中与钥匙有关的各种现象、故事,也可以采用隐喻的手法论述面对现实中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总有一些具有关键作用的解决办法。

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了本届赛事。《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以“文学立德树人”为题,从“呼应时代精神,厚植家国情怀”“重视生活实践,培育文学素养”“鼓励个性化表达,不以篇幅论高低”三个角度,对本届大赛及其命题进行了评介。

附:李嘉宸获奖作文

钥匙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 李嘉宸

“游目八荒星天静,河清海晏待潮平。”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在值班室外的台阶上,口中喃喃自语道。不觉点燃一根香烟,火星漂浮,在暮色中格外耀眼。此刻我终于明白,真挚的友善才是打开人与人之间隔膜与障碍的心锁的最合适的钥匙。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小区的居委会主任,平日里邻里间大大小小的纠纷,我也是没少见过,我一般只充当一个“和稀泥”的角色。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有时候调解调解,安抚一下,事情就过去了。五年前,我从高校毕业进了某单位,后来为了锻炼我的实践能力,我才走马上任,本想着锻炼个两三年就可以溜之大吉了。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所在的城市是重灾区,整个城市进入“封城”状态,因此我被迫继续留任,并承担起对小区所有百姓安全的责任,我当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灾难往往能检验人性。我是很认同的,因为总有人不遵守防疫规定并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恶劣行为发生,我对这类社会现象是很失望的。我也常常见到一个小区的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我对此嗤之以鼻。

一天,我正在岗位上坚守,外面传来一阵阵谩骂声。我习以为常地走出值班室,果然不出我所料,又是邻里纠纷。一对母女正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对峙。我急忙上前询问详细情况:“哎呀呀,这是怎么了嘛,都是邻居呢,有话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嘛,对不对?”

我的声音经过口罩和防护服的过滤已经十分微弱,也许是他们听不清的缘故吧,他们并没有理会我,而是继续忙着各自反击。我有些不耐烦,便开始用规章制度来“吓唬”他们,想以此震慑住他们,这种方法一般是很有效的。“你们这样已经违反了防疫要求,请立刻停止你们现在的行为!”我喝道。

那女人听见后扭头看向我,愣了一下,之后带着她的女儿气冲冲地离开了。那男人也随后转身离去。我此时正为我用“聪明”的方法化解矛盾而洋洋得意,殊不知,人心的这把锁,太过用力,只会把钥匙折断。

三天后,我接到小区住户电话反映有户人家漏水严重,导致紧挨着楼下一户人家的地板积水,我赶忙过去查看,发现反映的住户正是三天前的那个女人,而楼上恰巧就是那个男人。“天底下还有这么巧的事?”我心里暗自感叹道。女人要求男人赔偿损失,但男人始终拒绝。我问其原因,原来三天前,女人不小心将男人的汽车的一个倒车镜打碎了,女人觉得是男人车停得不是地方,也拒不赔偿。我又一次犯了难。

随后,我了解到,男人是本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由于疫情,他已经没有工作收入好长时间了,房子也是他在这里租的,一个人漂泊在这座城市。而女人则是一家企业的员工,丈夫在外回不来,一个人带着女儿在家。我本以为对付这种棘手的事情,申请协商或者仲裁就可以了,让理性去辨别是非。但二人对此并不满意,并觉得我“百无一用”,于是一直谈不拢,每日在微信群里上演着一轮轮骂战。

经过我的几次掺和,两人的矛盾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日趋尖锐。我开始对我的以前的工作方法产生了怀疑。百姓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公平?正义?还是和谐?美满?我沉默良久。疫情之下,许多负面情绪都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和障碍开始积累起来,形成了一把无形的锁,锁住了交流,锁住了沟通,锁住了理性。我迷茫,彷徨,我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这把锁,我不过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基层干部,踯躅在人生道上。夜里,我卧听暮冬三更雨,难解人心千层霜。霜冻封裹心窍锁,两隔阴阳自神伤。

正当我迷惘之际,深夜突然响铃,我接通电话,竟是那个女人颤抖的声音。

“李主任你好……我的女儿突发肠胃炎,需要马上送去医院,但我没有车……我在群里问谁能帮助我,但大家都不说话……李主任,你一定要帮帮我啊……”

女人在电话那头苦苦哀求,我只好起身前往她家所在楼栋。等我到时,女人已经哭的眼睛都肿了,她的女儿已经因为疼痛昏迷不醒,我也心生不忍,但无奈我也没有车,况且疫情期间,谁又愿意冒着风险开自己的车去医院为别人冒险呢?我决定报警,但此时此刻,警察多半在抗疫一线坚守,最快过来也要40分钟。正当一筹莫展之际,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我送你们过去吧。”

我回头惊诧地发现居然是那个与女人有“深仇大恨”的出租车司机。

“事不宜迟,赶紧带着你女儿上车吧!”男人催促道。

女人愣了一下,然后抱着女儿匆忙地上了车,接着这辆承载着爱与友善的出租车得到我的许可后驶出小区,在两旁路灯明亮的灯光的映衬下,逐渐消失于远方的黑暗之中。寒风凛冽,我的心在此刻却是异常的温暖。

一星期后,女人的女儿出院了,还是男人开着他的少了一个倒车镜的出租车载着她们回来的。女人感动不已,买了米面粮油和果蔬送给男人以报答恩情,男人倒也直接大方地收下并表示不是什么大事。女人知道男人处境窘迫,便帮他交上了一个季度的物业费,还包了一红包交给我,让我转交给男人。我谎称社区传颂好人好事,是社区奖励给男人的,男人倒也没有怀疑,开开心心地收下了。二人也未再谈及赔偿各自损失之事,心锁已然被打开。我回想起当初他们对峙的情景,深有感触,不觉潸然泪下。

傍晚,忙碌了一天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我拥有了一段小憩的时间,我点燃香烟,吐着烟圈,看着火星闪烁,忽然摒弃了当年“溜之大吉”的想法,我想要扎根基层,继续传播着爱与友善。我突然觉得我很了不起,因为我刚刚找到了打开世上最难的锁——人与人之间隔膜和障碍的心锁的钥匙,那就是最真挚的爱与友善。

“疫情还远未结束,形势复杂严峻,基层工作任重道远。若想‘游目八荒,河清海晏’,我们基层干部一定要紧紧攥着这把钥匙,继续为人民群众发光发热。”我在工作笔记中一笔一划地写下,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指导老师:王梦楠)

【点评】

本文小中见大,选材凸显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宏大叙事”。疫情突发,面对如此强大的“不速之客”,很多基层社区干部不顾自身安危,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舍小家顾大家”,为群众撑起一片天。本文准确把握了“钥匙”的比喻义,“钥匙”成功地打开人与人之间隔膜和障碍的心锁。这把钥匙,是一点一滴的爱和友善汇聚形成的,也是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工作的法宝准则。这一点也成为本文最大的“社会价值”。本文获决赛特等奖。(尤立增 特级教师)

图/文: 责编:王向丽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关于我们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 | 教育网站导航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