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的三种姿态

2024年04月23日 11:25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扫码可在移动端浏览

儿童阅读,不应处于放任自流的野蛮生长状态。在儿童成长之初,有人引领着,陪伴着,携手读完一本书,就是共同走过一段人生路,回忆起来,都是细小的幸福、些微的美好。

记得去年世界读书日时,我还在汕头南澳小岛上支教。那天我带着学生们走进南澳县图书馆,席地而坐,大声朗读自己的诗作,并将现场创作的诗歌写在卡片上,一张张悬挂在图书馆的墙上,阳光下,海风中,诗歌在童年的目光里起舞。一年以后,我回到深圳,继续一线带班,每天早早来到教室,捧书而读,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来,也打开自己想读的书。沸腾的校园里,这边显得格外安静。

一间读书的教室,是会呼吸的教室。一个读书的孩子,是有光的孩子。这一切的生发并非偶然。良好的阅读生态,需要多方的长期努力,如若持有以下三种姿态,优质阅读更能发生。

其一是家长伴读。自2008年我和朋友们在深圳创办三叶草故事家族公益组织,倡导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并对故事妈妈进行培训,我们就一直强调亲子共读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用故事喂养儿童,家长伴读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以我们班的历史达人、背诵高手宋羽墨同学为例,她是听着妈妈讲故事长大的,最令人惊叹的是,即便上了小学,妈妈依旧坚持每晚给她逐词逐句讲解《童年的古文课》,以至于一个假期,她就能把下学期的古文课内容全部背诵完毕,即便有《长恨歌》《琵琶行》,都能照背不误,大人看着都觉得难以卒读的《汤头歌诀》,她都看得津津有味……强大的背诵能力,对历史以及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以至对中草药学的兴致勃勃,都是家长平日里耐心陪伴、细心引导的结果,单靠孩子孤军奋战,很难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其二是教师领读。在家庭,儿童的阅读启蒙需要家长的引领与陪伴;在学校,儿童的阅读进阶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一般来说,儿童的自由阅读,总是处于浅阅读、快阅读状态,往往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粗略了解上,对书中细节、语言风格、主旨大意缺少深入思考,阅读不得法,读书散漫化,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阅读偏食现象,阅读能力也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这时,阅读教师有策略的引领和有指导的示范尤为重要,而好的话题设计,可以起到提炼、叩击、深思、升华的作用。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我们会追问:“书中的坏人是谁?他为什么这么坏?最后的结局如何?你读过的故事中,其他反派的结局如何?这些坏人为什么都要死?”我们从故事结构学延展到童话心理学。

读《彼得·潘》,我们会思考:“彼得·潘为什么不长大?是他自己不愿长大还是不让他长大?你知道彼得·潘综合征吗?彼得·潘跟小王子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在关注童话中“永恒少年”这一母题。

读《霍比特人》,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是比尔博·巴金斯?甘道夫选择他的理由是什么?一个飞贼为什么可以成为探险路上拯救大家的英雄?”我们在聚焦“儿童成长”这一核心命题。

这样精心组织的共读活动,既是把厚书读薄,更是把书读细读深。而围绕一本书展开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更是非阅读教师所不能为。例如,读《西游记》时,我们给妖魔鬼怪设置排行榜,看谁的法宝更强武力值更高;读《红楼梦》时,我们在书中寻找各式美食,试着仿做一道红楼点心;读《水浒传》时,我们绘制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肖像并制作人物卡片;读《霍比特人》时,我们绘制比尔博和十三矮人的探险路线图,撰写比尔博探险归来后的回忆录,收集书中吟唱的歌谣为比尔博写一首赞美诗……阅读教师引领下的班级共读不再是单一片面的关注,也不只是满足于设计“情节梯线索绳故事山”,更强调趣味性与实践性、游戏性、音乐性的巧妙融合,阅读活动因而变得生机勃勃。

其三是同伴共读。当孩子识字渐多,读书的兴趣正浓、习惯向好时,尽快构建一个读书共同体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今还念念不忘我儿时读书的情形,几个人凑在一起看一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小说,有人看得快,有人读得慢,看得快的催个不停,乃至忍不住伸手去翻看下一页,于是读得慢的不得不加快进度,一目十行……读书的能力就是在这时练成的。

如今,我们开始尝试按读书兴趣构建阅读小组,喜欢探险小说的、喜欢散文诗歌的、喜欢科幻的……自由组队,这就是班级书友会。书友会要有召集人,组员要一起讨论制定规则,约定每天读书时间和交流方式,周末安排专门的时间一起去图书馆或者户外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随时观察记录,及时反馈鼓励。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各个书友会轮流上台分享,应是阅读教室里不变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特点的、有趣的激励机制,也是伴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班经常举办各类有趣的读书活动:比如,书面人生——选一本封面是人物肖像的书跟自己合影,将书的封面设计成自己的头像,此时,人书合一,书就是你,你就是书。与书比高——一个学期(或假期)结束,将所看过的书堆成高高的一摞,站过去跟这堆书比比高,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原来都是好书喂养长大。阅读越美七彩阅读树——将自己读过的书,分类填入彩色的阅读大树上,一本书就是一片叶子,需要在书叶上记录书名和页数,分类填入“小说童话”“数理科学”“侦探悬疑”等七种不同种类的枝丫上,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却又不偏食的习惯。阅读越高登山计划——每周统计自己阅读的总页数,读了多少页,可以转换成海拔多少米,只要你读书不歇,就可以从海拔943.7米的深圳梧桐山,攀登到海拔8846.86米的珠穆朗玛峰……这些举措操作便利,既能让阅读成果可视化,又可以让读书的孩子目标远大,心怀天下。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从原生脑到阅读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方能训练而成。一个爱阅读的孩子最终学会在阅读中学习,需要他身边的大人和同伴持之以恒的努力,这种恒定不变的日常努力里,有兴趣的呵护,有方法的指引,更多的是爱的付出。

所有阅读的姿态,都是爱的姿态,都是美的姿态。

(作者系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作者:周其星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3日第10版 版名:读书周刊·校园书香

文: 责编:王佳莉 | 打印
阅读下一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001 - 现在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地址:郑州市南阳路314号    豫ICP备10019805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1-6395101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zeduts@126.com